教學助理

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許依凡(Hsu, I-Fan)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查覺被影響的自己


Q:對您而言,什麼是真正值得持續且必須關注的重大課題?請略述理由。

政治三B 98114250 陳季宜

許多時候我們自認為了解自己。我們向他人訴說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但其實我們只是透過這樣的過程,說服自己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我們形塑自己期望呈現出來的形象:良善、合群、負責任,但只不過是因為這些價值普遍被認為是好的美德,而不是我們真的想要成為這樣一個人。
其背後的動機可能是期望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但為何這個「更好」的形象卻總要經過大眾的認同而非僅從己所出?

如同課堂所論,歷經久遠只能臆測的歷史過程,人是無可避免必須與他人共處的存在,沒有誰能夠脫離與他人共在的社會獨自生存。我們相互所形成的依附關係,讓我們早已習慣遵從。我們乖巧(儘管我們自以為有主見),我們訴說他人的觀點當作是自己的意見,喝別人的口水還以為吐出了珍珠,甚至可能我們引用的他人觀點其實也是再從前人而來。
我們分不清哪些是我們認同他人而來的觀點,哪些真的是從自己腦中經過反覆思考進而生成的堅定信仰。

總是聽到媒體說「新一代年輕人特立獨行」,但若僅只於外表誇張言行脫常軌(即外在表現異於常人)的討論,那麼不僅太高估也太低估(高估的是使人產生外在表現與他人大相逕庭就稱做特別的印象;低估的是旁人也可能因為其外在表現即產生定見,且通常是負面)。但我們無法就人內心層面的思考做討論,因為即使自己也可能並不了解自己,故只能回歸到自己對自己的討論。
我們因為與他人相似而心安。談論一樣的話題、關心相同的事物,言語間有默契且價值觀相契合。我們無法不與他人有共通點又自信的生存。
此處並非否定共同的社會,前面有提到人是無可避免必須與他人共處的存在,我也認同這一事實。這裡說的是我們如何在這個太多共同之處的社會,還能跳脫出來思考,甚至查覺到哪些是我們被整個社會(政府、媒體、教育體制、同儕、師長)影響的結果。

雖然查覺不代表能夠改變(其實查覺似乎只是一個被動的作法,因為現在誰也無法脫離他人而生存),但至少在高談闊論的當下,該清楚自己並不總是如此頭腦清明又有定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