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齣電影,您認為,大學教師的角色?您的實際經驗
在此電影中,導演用教師Stephen Malley和共和黨的參議員Jasper Irving來貫串全文,以其當作故事發展的主軸,而其中「越戰」是一大轉折,因為大學教師曾本身參與此戰,故他能夠親身感受戰爭的痛苦和惆悵,也因此,這個經驗改變了他的想法,他雖然希望他所輔導過的學生們,能夠起而為這個滿是黑暗和戰亂的國家奮鬥,並且積極去改變,但是他同時並不希望學生們參戰,因為他了解那個痛苦。
Stephen Malley所指導的兩位學生,Arian Finch & Ernest Rodriguez 的戰死,更讓他自身感到懊 悔,當電影演到這兩位學生和老師商討看法時,老師內心的激動和不捨參和在心中,他對這兩位學生的行為感到激賞同時卻又害怕,最後便是斷送了他們的性命,而這樣的犧牲並沒有對美國內政做出任何正面的影響。
電影最後拍攝老師和學生Todd Hayes的自白對談,也同時揭露參議員Jasper Irving的詭計,在對談的內容漸漸顯露出老師的立場,而這兩段戲劇的對照之下也顯示出老師對美國行政和立法部門的批判,他認為年輕人不該等於「對政治冷漠」的一群,他同時也認為,年輕人常有許多對未來的憧憬,但是當憧憬可能無法實現時,年輕人是否該起而爭取?是否該親手去改變腐敗的政府內部? 他強調的是親自實行,而最後學生也開始懂了。
我認為,這位教師的角色就像是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我並非想神話這位教師,而是當我們以美國公民的角度來看女神像,女神像時時警示著大家,其所代表的「自由」是經過許多前人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也就是說,我們應當積極爭取自己的福祉,而不是苟且偷生依附著他人生活,奢望他人為自己革命,這位教師警示著學生也警示了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