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助理

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許依凡(Hsu, I-Fan)
顯示具有 《王制篇》作業:卷一、二、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王制篇》作業:卷一、二、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如果您有一只牧羊人發現的隱形戒指(請略述卷二的這項傳說),會行正義嗎?

政三B 98114208

隱形戒指的傳說
       
  1. 有一個牧羊人有一天去放羊,遇上了一場大爆雨,接著又發生了地震,其放羊的地方地殼開裂,於是走進了裂縫,看到了一枚金戒指然後返回地面。牧羊人戴著金戒指去開例會時,無意間把戒指的寶石朝自己方向轉了一下,發現其他人看不見他,把寶石朝外一轉,別人又能看到他。明白了戒指的作用後,牧羊人馬上想辦法擔任去見國王的使者,到國王身邊以後,他就勾引王后,與她合謀殺掉了國王,霸佔了整個王國。
  2. 如果我有隱形戒指,我想我會行正義,但是並不代表不會做出不正義的事。尚未有隱形戒指時,我並不是完全的正義或是完全不正義,會行使正義也許是因為有獎賞、有規範、避免責難、懲罰等因素所致,不去做不正義的事是因為沒有那個能力。然而擁有隱形戒指時,這些約束將不存在,必須承認的是行使不正義的機率會增多,畢竟做出對自己有利卻不需要付出代價,在利弊衡量之下當然會趨向於行使正義。
  3. 然而有了隱形戒指並不會因而使我變成完全不正義,如果不正義真的可以有較多的益處,放棄行不正義的機會不也代表選擇對自己不利之事,因此值得去探討的事情是為何還要去行正義?戴著隱形戒指行正義時,沒人看得到,所以無法從行正義當中得到任何實質上的益處,那麼行正義的意義是什麼?不禁讓我想到行善的目的,行善對自己沒有利,而是對被行善者有利,而我依然會去付出會去行善,會不會有一種因素讓人不去衡量利弊得失,而願意去付出。

卷三提出城邦衛士的生活方式的規定,請略述這些安排與考量,並請問:您願意在這些規定下擔任國家統治者或出任公職?

A. 為了培養衛士的良好生活習慣與品質,必須要達成以下幾點:
()、不能擁有私人財產,除非是生活必需品
()、不能擁有一間私房貨倉庫是可以禁止任何人進出的
()、應該提共給予適量的食物作為報酬,不會剩餘過多且能夠飽足
()、必須團體生活,培養如同戰場上的同袍心
()、經手金銀買賣是不合法的,因為他們原始的靈魂之中,已經含有來自神所賦予的金銀,因此不應該與世俗的金、銀相混雜。
唯有達到這幾個項目,才能讓衛士能夠心無旁鶩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就是保衛自己的國家。堅信自己任何時刻都能夠為國家付出一切。不會因為外在的誘惑與考驗而改變心意。


如果是我自己,在這些先前的規定保障之下,願意擔任衛士一職位。即便這是一個相當理想化的事情。一個單純的信念往往是人們願意相信的事情,事情成功的機率也會提升。我認為,有機會可以展現自己的能力,保護自己的國家,甚至的犧牲自己生命,是相當光榮的一件事情。

政三B 98114284

只要尋繹出正義的城邦,便能推演出正義的個人與靈魂

政三A   98114142   張維泰

尋繹出正義的城邦,能推演出正義的個人與靈魂。因此正義的生活與不正義的生活之優劣立判。為何,總體與個體之間何以可無礙地相互推演?蘇格拉底為何不直接批駁三項正義的習見,而要改從「由大看小」的策略?

鐘擺比喻
總體與個體之間不必然存在著可無礙地相互推演此一關係,但總體與個體之間確實可以無礙地相互推演。以鐘擺為喻,正義為鐘錘,總體與個體為兩端。鐘錘(正義)確實可以無礙地在總體與個體這兩端之間相互推演。但在蘇格拉底的架構下,鐘錘(正義)必先從總體這一端開始推演至個體,才能再由個體推演回到總體。就我個人認為總體與個體之間何以可無礙地相互推演?以及蘇格拉底為何不直接批駁三項正義的習見,而要改從「由大看小」的策略?這個問題是一體兩面。本文嘗試以唯物論的觀點來分析。

正義是無法明確、精準、一致定義的名詞
首先,正義的定義為何?這是一個永遠無明確、精準、一致的解答,就我個人認為即便是蘇格拉底,也無法給出個明確、精準、一致的解答。但蘇格拉底巧妙的運用辯論技巧,先是混淆定義,再來利用這混淆的定義來挑起,依此定義論述後所可能產生的矛盾,加以否定對手論點。但我個人認為,蘇格拉底充其量,只是證明了他人之錯誤,並無闡明自己的立場,導致最終正義還是一個定義模糊的名詞。

由於,正義到底為何?眾說紛紜,蘇格拉底為何不直接批駁三項正義的習見,我想就誠如上述所言。說不清,理還亂。直接批駁三項正義的習見,無異是腳踏泥澇,自陷困境。故蘇格拉底改採「由大看小」的論證策略(文本368D~E)。

從總體推演到個體之第一論證
不過蘇格拉底成功牽引對手同意正義是與智慧相結合,不正義和無知是一起的,根基於此在推導出不正義其實也是立基於正義之上。而在此正義的生活與不正義的生活之優劣立判。

套用352C的片段「如果我們說過不正義者可以聯合在一起採取堅決的行動,那麼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對,因為他們要是徹底不正義,那麼他們非內鬨不可,由此可見在不正義的人中間也有一些正義,防止他們在殺敵的同時自相殘殺。就憑這麼一點正義,他們要做的事才得以完成,而他們要做的不正義之事也只是部分地被不正義破壞,因為徹頭徹尾的無賴,完全不正義的人不可能採取任何行動」我個人由此推論,不正義的公民(個體所構成不正義的城邦(總體,必定互相內鬥殺戮。基於此這個不正義的城邦,必定四分五裂,不能稱之為城邦。

承接上述,不正義的城邦,必定四分五裂,不能稱之為城邦。那又如何?就當時雅典的時空背景論述,引用亞里斯多德的話,「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先撇開其他角度的意涵不說,將這句話解讀為強調人無法脫離群體獨活的狀況。配合文本369A~371E所言,我們能發現這個時代的雅典城邦業已進入一個具有比較利益概念和專業分工出現的經濟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離開城邦存活的機率應該不高,一個公民日常生活所需,他無法自給自足。公民(個體)必須依附在城邦(總體)維持生存。

城邦除了供應日常生活物資,更重要的是提供武力保護城邦內的公民(文本374A),但如同351C所言,「如果一個城邦、一支軍隊、一夥盜賊,或者任何團體,想要採取集體行動,如果成員間相互作惡,你看他們會成功嗎?」武力自衛肯定是個集體行動,而一個四分五裂城邦,絕對沒能力採取集體行動,這就表示此城邦內的公民喪失保護傘,對其生命權無異是場滅頂浩劫。就此物質觀點,來佐證為何正義可從總體推演至個體,並體現正義與不正義之優劣立判。

從總體推演到個體之第二論證
續接第一論證,蘇格拉底將正義歸類於本身是善,結果也是。根基於上述論證,城邦(總體)能掌握對於公民(個體)而言,強大有力的物質影響。所以蘇格拉底對於教育的施行,以及對詩歌、傳說、宗教的控制才能達成。

蘇格拉底論述說,當時雅典城邦之所以混亂,是因為當時的宗教觀點,神是可以被賄賂的,人只要進行祭拜,即可免除其所犯之惡行遭受懲戒(文本364~365)。蘇格拉底認為就是這種不正義的價值觀,在雅典公民年幼之時,就被如此灌輸。耳濡目染的皆是這一類的詩歌、傳說、宗教。無怪乎當時雅典價值觀崩解,錯將不義當正義,處處皆是行不義者。

因此蘇格拉底認為雅典公民在年幼之時,便需要接受正義的教育,灌輸他們正義的價值觀,淨化他們的靈魂。除此之外,還要將不正義的詩歌、傳說、宗教以及其他相關的藝術作品,全部徹底消滅(文本378B)。只留下正義的詩歌、傳說、宗教以及其他相關的藝術作品(391D~393E),或者某種層面來看只留下有力於統治者穩定治理的(文本383B~C386B~388E)。

先說推行正義的教育,教育從古至今都是一個集體行動。我們都清楚一套完善的教育體系,是要動員許多人力、物資,才能真正落實教育。無論在當時或現代,有能力進行這種龐大工程的唯有城邦/國家(總體)。
再說將不正義的藝術作品,全部徹底消滅。這個政策,就某些意義上來說,已經可以算是思想控制/改造。思想的統一控制,由誰說的算?誰才有這個資格訂立統一的標準?回到唯物論的觀點來看,拳頭力量大,誰揍得贏就是老大,誰說的話就算數。如果你不服從,也沒關係,就把你踢出城邦,趕出保護傘。

前面2點已經闡明的很詳細了,以唯物論的觀點分析。蘇格拉底的文化和教育政策完全立基於暴力之上,而誰擁有暴力?城邦(總體)是也!這就是佐證為何正義可從總體推演至個體,同時更解釋了為何蘇格拉底不直接批駁三項正義的習見,而要改從「由大看小」的策略?因為就連擅長雄辯的哲學家亦明瞭,正義需要依靠權力推動。

從個體推演到總體之第一論證
蘇格拉底論述透過其所擬定的教育和文化政策,得以建立一個人人行正義,不知不義為何物的城邦。並從接受蘇格拉底式教育和文化政策之下的雅典青年群之中,精挑細選,先給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考驗,再從旁觀察是否耐得住空乏其身的物質困境,能一瓢斛一簞食仍能安然處之。並時刻懷有追求智慧、渴望知識的熱情,並有盡忠報國、以天下為己任之胸懷者。賦予其哲學家稱號,並擁立哲學家擔任統治者。

論述至此,鐘錘(正義)開始從個體這一端推演回到總體。首先哲學家(個體)是透過城邦(總體)所培育出來的,在經過蘇格拉底式人才徵選後,哲學家(個體)掌權。掌控了城邦(總體),依其所受正義的教育,做出正義的決定,帶領城邦更進步、更強大、更繁榮。在帶領城邦(總體)朝康莊大道奔馳邁進時,也因為哲學家(個體)為城邦制定了正確的教育措施,又培育出一批正義的城邦青年,而這批城邦青年,便是未來的哲學家,也是未來城邦的統治者,領導城邦繼續實行正義。如此一來就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鐘錘(正義),便在總體與個體之間順暢的來回擺盪(推演)。希望藉此比喻能將此一觀點更生動的敘述出來。

從個體推演到總體之第二論證
蘇格拉底引用腓尼基人的傳說,將人分成金銀銅鐵四個層級。雖然沒有嚴格限制階級流動(金父生銀兒,鐵父生銅兒),但是有嚴格限制每個層級的職守。建立一個帶有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色彩的城邦,將城邦視為一部機器,公民視為一個個的零件。所有人在其應該負責的位置,專司其職,發揮最大效能,創造穩定有秩序的一個狀態。這部份的佐證其實跟上述的佐證大同小異,一樣是先透過總體將正義推演至個體,待個體正義化後,再推演回總體。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鐘錘(正義),便在總體與個體之間順暢的來回擺盪(推演)。整個城邦也如同鐘錶的透過鐘錘(正義)在總體與個體之間順暢的來回擺盪(推演),穩定有秩序的運作。

無礙相互推演之障礙
這部分,純粹為個人疑問。按文本所言,只要執行蘇格拉底式教育和文化政策,以及蘇格拉底式人才徵選法。即可使鐘錘(正義),便在總體與個體之間順暢的來回擺盪(推演),但實際經驗告訴我們,至今尚無法完全進行思想控制、思想改造,個體還是保有千百萬種不同的思維。這個情況說明了城邦(總體)到公民(個體)的推演是可行的,但是當公民(個體)要推演回城邦(總體)時,卻發生阻礙。實際經驗如此,雖然我個人自認上述推論上且完整,但實際經驗似乎可將其全盤推翻。好奇的是蘇格拉底的論述究竟為何貌似可行?

格老孔認為,過著正義的生活只會終生磨難,而且世人常不明白「樸素又高尚」的正義之人為什麼要行正義。為什麼行正義卻難獲世人理解與信任?


Q:
  格老孔認為,過著正義的生活只會終生磨難,而且世人常不明白「樸素又高尚」的正義之人為什麼要行正義。為什麼行正義卻難獲世人理解與信任?

A:
  推崇不正義、貶抑正義的人認為正義之人的正義須接受考驗,儘管他是一個真正正義的人,但在別人眼裡一輩子都是不正義的。而做一個"看起來"正義的人似乎更為幸福,他們只要假裝正義便能享有正義的名聲,可以做官統治國家,並撈取所有好處,因此越來越富有,可以隆重的祭祀眾神,而眾神就會把好運降給這些"看起來"正義的人。所以不正義者的生活總能比真正正義的人幸福。


  正義雖是美好、光榮的,但卻是比不正義辛苦且不快樂,不正義即使在人們的習俗中是可恥的,但不正義的人在多數情況下總是獲得較多的報酬,因此他們如果做了不正義的事,也可以從做壞是得來的錢財中拿出部分來獻祭及賽會,以收買眾神的方法來贖罪,更可用超生的方法使死者在地府中得到赦免。但正義者正好相反,雖然眾神不會懲罰他們但他們卻無法得到做壞事而帶來的利益。相較之下,不正義者更勝一籌,不但贏得利益亦能在犯了罪之後向眾神禱告求情,最後依然不會被眾神處罰。


  根據上述理由,聰明人當然都選擇做個"看起來"正義的人,行正義對世人來說是個吃力不討好的事,雖為不正義卻能博得正義的名聲,便能輕鬆獲得神仙般的生活。而選擇當真正正義的人要不是生來就是痛恨不正義之人,就是那些怯懦、缺乏實踐不正義力量的人。正義是他人的好處,而不正義是對自己有益,民眾及擁有最高權威的人,沒人會心甘情願的實踐正義。


世人難以理解及信任行正義之人,主要是由於行正義是為他人謀求利益而非自身的利益,因此人們認為行正義是件苦差事,沒人願意給自己找麻煩,而去解決別人的困難,故沒有人願意行正義。而為了使人願意 行正義,就應該給予報酬或榮譽,所以人們便認為行正義之人只是為了從中取得報酬或迫於輿論的壓力,因此無法對行正義者有所信任,對他們來說,行正義之人的 心態並不是完全正義的。所以人們也無法理解為何要行正義這一種既自找麻煩又會被他人視為不正義的事。

政三B 98114251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詩歌、傳說、宗教如何助成「不正義的生活優於正義的生活」?為什麼這是值得憂慮的?


 98114256   政三B  岳語謙
  1. 繼第二結尾討論到衛士的養成,蘇格拉底在第三提出他對教育的想法。其中他認為對於古人的許多詩詞和故事必須除,那些關於奴役、死亡哀傷或笑話的事,都不該被知道。在古時許多希臘傳說,內容都是講述諸神和英雄(通常也是神的孩子)的事蹟。在這些故事裡,諸神跟世間的人類一樣有著愛很情仇,甚至有著更敏感的情緒。讀過希臘文學的都知道,最偉大的天神宙斯非常好色,常常跟人間他看上的女子生下小孩,這些故事也講述這些小孩長大被稱所謂的"英雄"他們各種事蹟。又或是宙斯的老婆赫拉如何因為忌妒而使出種種報復手段,無論是懲罰那些女人或是小孩。在這些故事中,描述著人性最赤裸的情緒和行為,是歌頌又或是悲嘆。
  2. 在蘇格拉底眼中,這些關於大喜大悲的事情和行為,不應被年輕人所知。應該多描寫正面的事,讓年輕人有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典範。再者,關於神祉的小孩和英雄所做的可怕與不虔誠的行為,詩人們也不該再繼續訴說(著名的大力士赫克利斯非常衝動,做了許多他自己最後都後悔的事),以免讓年輕人行為被其影響。屏除複雜的旋律和多弦的樂器,那些情緒激昂或憂傷的曲調也不應出現,讓年人知道和諧與勇敢生命的旋律。
  3. 詩歌傳說和宗教,彼此相連訴說著關於信仰的故事。這些東西年輕人從小就會接觸到,也就是說他們從小就從這些故事中吸收有關道德品行養成的事。對蘇格拉底來說,如果屏除上述那些不好的故事,讓他們從小就接觸美的事務,自然而然就能有著良好的靈魂,也因為習慣這些美的狀態,所以就不會去模仿或是欣賞那些醜惡的事務。(當然該章後面還有談到關於養成體能的健康生活,但究問題以詩歌傳說和宗教為討論主軸)在這裡,蘇格拉底彰顯出教育為從小深植人的重要。也解釋到,為何不正義的生活會優於正義的生活。
  4. 當那些不正義的事,在從小的時候就被傳唱和知曉,便會造成不正義的事輕易被原諒甚至是為理所當然。例如當讀到某位神祉的惡事時,便對信仰產生動搖,也就是有著既然連天神都會如此,那對自己的不義行為更視為理所當然。所以說,就算許多事蹟已既成事實,當理應強調好的事務,甚至是更改一些事實。(蘇格拉底提到謊言如果有著適當使用者便是好的,例如統治者為了城邦的利益而對人說謊)所以當我們拒絕提那些不正義的事,讓人們從小接觸正義的事,那不正義的生活必將可恥(人人因而都只過正義的生活),所有人自然也不屑於不正義的事,因為他們已經習慣正義的生活,和諧美好的事務。
  5. 也就是說,蘇格拉底認為因為從小就接收著那些關於不正義生活的詩歌與傳說,動搖著信仰和基本價值觀,變造成現今有著"不正義生活優於正義生活"的錯覺。我個人非常認同的蘇格拉底的想法,他提出的觀點更是展現出,許多不對的事,因為大家都在做,那不對的事好像就變成對的事,但是不對的事本質還是不變。好比古時候人們以為地球是平的,儘管所有人都如此認為確無法改變其實地球事圓的事實。儘管如此,我個人對於蘇格拉底的方法有個疑問是,"標準在哪"?那些所謂不正義的事要由誰來衡量取捨?在所有該去除的都得要有個標準,這下又要討論到如何定義正義,於事兜了一大圈又似乎回到原點了。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王制篇》作業:卷一、二、三,


  1. 蘇格拉底如何辯駁「正義乃強者利益」的主張?他成功了嗎?(98114202)
  2. 如果您有一只牧羊人發現的隱形戒指(請略述卷二的這項傳說),會行正義嗎?(98114208)
  3. 您若想要步步高昇,安身立命,平安度一生,會憑藉正義還是使用陰謀詭計?(98114214)
  4. 格老孔認為,過著正義的生活只會終生磨難,而且世人常不明白「樸素又高尚」的正義之人為什麼要行正義。為什麼行正義卻難獲世人理解與信任?(98114251)
  5. 詩歌、傳說、宗教如何助成「不正義的生活優於正義的生活」?為什麼這是值得憂慮的?(98114256)
  6. 蘇格拉底主張,只要尋繹出正義的城邦,便可以推演出正義的個人與靈魂,正義的生活與不正義的生活的優劣立判。請問:總體與個體之間何以可無礙地相互推演?蘇格拉底為什麼不直接批駁三項正義的習見,而要改採從「從大看小」的策略?(98114142)
  7. 卷三提出城邦衛士的生活方式的規定,請略述這些安排與考量,並請問:您願意在這些規定下擔任國家統治者或出任公職?(98114284)



負責同學請於三月二四日10:00PM前貼文,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