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助理

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許依凡(Hsu, I-Fan)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只要尋繹出正義的城邦,便能推演出正義的個人與靈魂

政三A   98114142   張維泰

尋繹出正義的城邦,能推演出正義的個人與靈魂。因此正義的生活與不正義的生活之優劣立判。為何,總體與個體之間何以可無礙地相互推演?蘇格拉底為何不直接批駁三項正義的習見,而要改從「由大看小」的策略?

鐘擺比喻
總體與個體之間不必然存在著可無礙地相互推演此一關係,但總體與個體之間確實可以無礙地相互推演。以鐘擺為喻,正義為鐘錘,總體與個體為兩端。鐘錘(正義)確實可以無礙地在總體與個體這兩端之間相互推演。但在蘇格拉底的架構下,鐘錘(正義)必先從總體這一端開始推演至個體,才能再由個體推演回到總體。就我個人認為總體與個體之間何以可無礙地相互推演?以及蘇格拉底為何不直接批駁三項正義的習見,而要改從「由大看小」的策略?這個問題是一體兩面。本文嘗試以唯物論的觀點來分析。

正義是無法明確、精準、一致定義的名詞
首先,正義的定義為何?這是一個永遠無明確、精準、一致的解答,就我個人認為即便是蘇格拉底,也無法給出個明確、精準、一致的解答。但蘇格拉底巧妙的運用辯論技巧,先是混淆定義,再來利用這混淆的定義來挑起,依此定義論述後所可能產生的矛盾,加以否定對手論點。但我個人認為,蘇格拉底充其量,只是證明了他人之錯誤,並無闡明自己的立場,導致最終正義還是一個定義模糊的名詞。

由於,正義到底為何?眾說紛紜,蘇格拉底為何不直接批駁三項正義的習見,我想就誠如上述所言。說不清,理還亂。直接批駁三項正義的習見,無異是腳踏泥澇,自陷困境。故蘇格拉底改採「由大看小」的論證策略(文本368D~E)。

從總體推演到個體之第一論證
不過蘇格拉底成功牽引對手同意正義是與智慧相結合,不正義和無知是一起的,根基於此在推導出不正義其實也是立基於正義之上。而在此正義的生活與不正義的生活之優劣立判。

套用352C的片段「如果我們說過不正義者可以聯合在一起採取堅決的行動,那麼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對,因為他們要是徹底不正義,那麼他們非內鬨不可,由此可見在不正義的人中間也有一些正義,防止他們在殺敵的同時自相殘殺。就憑這麼一點正義,他們要做的事才得以完成,而他們要做的不正義之事也只是部分地被不正義破壞,因為徹頭徹尾的無賴,完全不正義的人不可能採取任何行動」我個人由此推論,不正義的公民(個體所構成不正義的城邦(總體,必定互相內鬥殺戮。基於此這個不正義的城邦,必定四分五裂,不能稱之為城邦。

承接上述,不正義的城邦,必定四分五裂,不能稱之為城邦。那又如何?就當時雅典的時空背景論述,引用亞里斯多德的話,「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先撇開其他角度的意涵不說,將這句話解讀為強調人無法脫離群體獨活的狀況。配合文本369A~371E所言,我們能發現這個時代的雅典城邦業已進入一個具有比較利益概念和專業分工出現的經濟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離開城邦存活的機率應該不高,一個公民日常生活所需,他無法自給自足。公民(個體)必須依附在城邦(總體)維持生存。

城邦除了供應日常生活物資,更重要的是提供武力保護城邦內的公民(文本374A),但如同351C所言,「如果一個城邦、一支軍隊、一夥盜賊,或者任何團體,想要採取集體行動,如果成員間相互作惡,你看他們會成功嗎?」武力自衛肯定是個集體行動,而一個四分五裂城邦,絕對沒能力採取集體行動,這就表示此城邦內的公民喪失保護傘,對其生命權無異是場滅頂浩劫。就此物質觀點,來佐證為何正義可從總體推演至個體,並體現正義與不正義之優劣立判。

從總體推演到個體之第二論證
續接第一論證,蘇格拉底將正義歸類於本身是善,結果也是。根基於上述論證,城邦(總體)能掌握對於公民(個體)而言,強大有力的物質影響。所以蘇格拉底對於教育的施行,以及對詩歌、傳說、宗教的控制才能達成。

蘇格拉底論述說,當時雅典城邦之所以混亂,是因為當時的宗教觀點,神是可以被賄賂的,人只要進行祭拜,即可免除其所犯之惡行遭受懲戒(文本364~365)。蘇格拉底認為就是這種不正義的價值觀,在雅典公民年幼之時,就被如此灌輸。耳濡目染的皆是這一類的詩歌、傳說、宗教。無怪乎當時雅典價值觀崩解,錯將不義當正義,處處皆是行不義者。

因此蘇格拉底認為雅典公民在年幼之時,便需要接受正義的教育,灌輸他們正義的價值觀,淨化他們的靈魂。除此之外,還要將不正義的詩歌、傳說、宗教以及其他相關的藝術作品,全部徹底消滅(文本378B)。只留下正義的詩歌、傳說、宗教以及其他相關的藝術作品(391D~393E),或者某種層面來看只留下有力於統治者穩定治理的(文本383B~C386B~388E)。

先說推行正義的教育,教育從古至今都是一個集體行動。我們都清楚一套完善的教育體系,是要動員許多人力、物資,才能真正落實教育。無論在當時或現代,有能力進行這種龐大工程的唯有城邦/國家(總體)。
再說將不正義的藝術作品,全部徹底消滅。這個政策,就某些意義上來說,已經可以算是思想控制/改造。思想的統一控制,由誰說的算?誰才有這個資格訂立統一的標準?回到唯物論的觀點來看,拳頭力量大,誰揍得贏就是老大,誰說的話就算數。如果你不服從,也沒關係,就把你踢出城邦,趕出保護傘。

前面2點已經闡明的很詳細了,以唯物論的觀點分析。蘇格拉底的文化和教育政策完全立基於暴力之上,而誰擁有暴力?城邦(總體)是也!這就是佐證為何正義可從總體推演至個體,同時更解釋了為何蘇格拉底不直接批駁三項正義的習見,而要改從「由大看小」的策略?因為就連擅長雄辯的哲學家亦明瞭,正義需要依靠權力推動。

從個體推演到總體之第一論證
蘇格拉底論述透過其所擬定的教育和文化政策,得以建立一個人人行正義,不知不義為何物的城邦。並從接受蘇格拉底式教育和文化政策之下的雅典青年群之中,精挑細選,先給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考驗,再從旁觀察是否耐得住空乏其身的物質困境,能一瓢斛一簞食仍能安然處之。並時刻懷有追求智慧、渴望知識的熱情,並有盡忠報國、以天下為己任之胸懷者。賦予其哲學家稱號,並擁立哲學家擔任統治者。

論述至此,鐘錘(正義)開始從個體這一端推演回到總體。首先哲學家(個體)是透過城邦(總體)所培育出來的,在經過蘇格拉底式人才徵選後,哲學家(個體)掌權。掌控了城邦(總體),依其所受正義的教育,做出正義的決定,帶領城邦更進步、更強大、更繁榮。在帶領城邦(總體)朝康莊大道奔馳邁進時,也因為哲學家(個體)為城邦制定了正確的教育措施,又培育出一批正義的城邦青年,而這批城邦青年,便是未來的哲學家,也是未來城邦的統治者,領導城邦繼續實行正義。如此一來就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鐘錘(正義),便在總體與個體之間順暢的來回擺盪(推演)。希望藉此比喻能將此一觀點更生動的敘述出來。

從個體推演到總體之第二論證
蘇格拉底引用腓尼基人的傳說,將人分成金銀銅鐵四個層級。雖然沒有嚴格限制階級流動(金父生銀兒,鐵父生銅兒),但是有嚴格限制每個層級的職守。建立一個帶有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色彩的城邦,將城邦視為一部機器,公民視為一個個的零件。所有人在其應該負責的位置,專司其職,發揮最大效能,創造穩定有秩序的一個狀態。這部份的佐證其實跟上述的佐證大同小異,一樣是先透過總體將正義推演至個體,待個體正義化後,再推演回總體。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鐘錘(正義),便在總體與個體之間順暢的來回擺盪(推演)。整個城邦也如同鐘錶的透過鐘錘(正義)在總體與個體之間順暢的來回擺盪(推演),穩定有秩序的運作。

無礙相互推演之障礙
這部分,純粹為個人疑問。按文本所言,只要執行蘇格拉底式教育和文化政策,以及蘇格拉底式人才徵選法。即可使鐘錘(正義),便在總體與個體之間順暢的來回擺盪(推演),但實際經驗告訴我們,至今尚無法完全進行思想控制、思想改造,個體還是保有千百萬種不同的思維。這個情況說明了城邦(總體)到公民(個體)的推演是可行的,但是當公民(個體)要推演回城邦(總體)時,卻發生阻礙。實際經驗如此,雖然我個人自認上述推論上且完整,但實際經驗似乎可將其全盤推翻。好奇的是蘇格拉底的論述究竟為何貌似可行?

5 則留言:

  1. 寫得很努力,布局周到。惟多考慮「鐘擺」的動態意涵是否合用於文本?總體與個體之間的相互推演可有擺盪以外的途徑?
    另「實際經驗」何以可用於檢驗蘇格拉底的主張?如果「貌似可行」但實際不可行的結論是來自「實際經驗」的檢視,有無必要考慮這組主張另有依據和意圖,而無關經驗或可行性?畢竟蘇格拉底是哲學家,但絕非不識人情事故、絕不通情達理的城邦公民,否則便無法在主流習見中,與同胞對話與辯難。

    回覆刪除
  2. 建議同學可把文中「唯物論」改為「現實主義」較合適。

    回覆刪除
  3. 敬覆老師:
    非常感謝老師的肯定。

    關於「鐘擺」的動態意涵是否合用於文本?總體與個體之間的相互推演可有擺盪以外的途徑?這部分我不是很了解老師所說的動態意涵所指為何,希望老師能在多給點提示,謝謝老師。我拿鐘擺做比喻,是看中鐘擺有「來回」的特性,可能忽略鐘擺有「擺盪」的特性。這部分謝謝老師指教,我會在多思考找出更佳的比喻。

    最後一部份的「實際經驗」,在我寫的時候,因為是讀到蘇格拉底所提倡的教育和文化政策,以及他將人分成金銀銅鐵四個等級。這些作法,讓我直接聯想到極權主義,在更進一步聯想到蘇聯解體的例子,故脫口而出此疑問。沒有經過詳細的思考就寫出來,如此唐突的作法,請老師見諒。

    回覆刪除
  4. 敬覆學姊:
    感謝學姊的建議

    回覆刪除
  5. 經過本週上課後,我想文中的"鐘擺"若是換成"疊影"則更加合適,首先,個體和總體並不總是能夠互相分離的,我認為蘇格拉底也沒有真的想要將其二分的意思,所以我認為個體和總體就像兩個人,他們一同站在同一光原下,故而會產生相同角度的影子,若我們假設他們站的距離夠近,則影子會重疊,而這重疊就是蘇格拉底可以施力的地方,也就是在這"影子"之中蘇格拉底做出他的推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