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助理

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許依凡(Hsu, I-Fan)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古希臘人的政治經驗


修昔底德(Thucydides)透過《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歷史書寫,記錄希臘世界此一重大轉折。

除了戰爭帶來生命和財產的損失,《科西拉的革命》篇章描繪戰爭如何將野蠻從文明生活裡釋放出來。作者更點明:沒有「權力」作後盾的「正義」,在自私和利益前面顯得無能為力。最重要的是,修昔底德透過描寫城邦間的不和、或是城邦內階級之間的敵對, 道盡戰爭的政治本質;這也是為什麼要政治系學生讀這篇古希臘戰爭史的最大原因:透過文本,納前人智慧為當代政治生活所用。

本文將《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重點聚焦於「古希臘人的政治經驗」,並整理出兩條線索作為文本與當代政治生活的聯繫。

一、政治活動在戰時、戰後的運作

(一)城邦間
修昔底德歸結出城邦間生戰的三個主要因素:恐懼,榮譽和利益。而古希臘的政治人物在公民大會中用以說服眾人的諸多演說,全著眼于這三個因素。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中,對這三個因素考量的比重有所不同。也提醒讀者:無論戰爭、或政治行為,皆事出有因,只要是關於「人」的議題,就從不離開人性。

(二)城邦內
修昔底德也借克里昂(Cleon)之口:「 你們是悅耳言辭的俘虜;你們像是坐在職業演說家腳下的聽眾,而不像是一個討論國家事務的議會。」以此點出對眾人政治判斷力的懷疑,質疑眾人只由演說的好壞去評估政治決策的可能性。
除了公民政治參與的困境之外,政治人物也面臨「言論」和「政治決策」之間無可避免的不協調與落差:當人民隨時都在改變評價標準,治國者更需要透過「合宜的表演」將眾人導向良好的生活方式。面對如下問題:「該不該對人民說謊?或不坦承全部真相?」政治領袖的責任正是善用經過包裝的言辭、或各種政治手段,不斷在理性決策和人民期待之間求取平衡,合宜地調節真假、善惡和利益,並努力實踐人的最好生活,這正是政治家的技藝。而無法實踐的政治哲學,最終將流於徒勞無功的治理。

二、古希臘人的正義觀

透過《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修昔底德提醒讀者,不論是以民主制度自豪的雅典,或是寡頭統治的斯巴達,對強國而言,「正義」是多重意義的:合則用、不合則棄。

「正義」更隨不同情境和對象變動,《在彌羅斯人的辯論》裡,雅典毫不掩飾地表現他們的「大國正義觀」:有權力支撐的強者利益才是正義。

對外,雅典拿出現實主義去經營國際關係,當雅典城邦面對小國時,無需再透過從政治面下手,以直接的方式使用武力體現「正義」。不過,對內又是另一套做法:當雅典人宣傳流通於城邦內的正義觀之時,卻藉演說向眾人強調「雅典美德」和「公民價值」。

《關於密提林的辯論》篇章,修昔底德暗示當時雅典的民主景況:「在民主的脈絡下,正義的要素之一是要獲得眾人的普遍認可,但公民們卻不能保證公民大會的決策是否正義。」公民是反覆無常的,他們不但隨時都在改變對領導人的評價,也時常改變他們的「正義指南」,並依此產出全然不同的決策結果。《關於密提林的辯論》正說明:人人都能談論正義概念,但即使同為追求國家利益最大化,也不見得有一個共同、沒有歧見的正義定義。

強國任意操作全球正義觀,正是當代社會面對正義問題所面臨的情境與困難,這樣的問題竟從古希臘時代延續至今。這同時也是《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文本的當代性,凸顯人類社會面對「正義」問題時一直以來的困境;而國人的「價值重整」也成為作者撰史時,向跨時代讀者的最大提醒。

在雅典城邦衰頹背景之下,以《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為始,鋪陳柏拉圖作品中,蘇格拉底對話裡面的正義討論。也由史家修昔底德描述的「治國者的合宜表演」,引渡到哲學家柏拉圖描繪的「哲學家的政治使命」,從理解公民價值,乃至模擬治國者的高度;這樣的底蘊,正可作為理解西洋政治思想的起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