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三B 98114203 高曼華
治理國家多是出於運氣、天賦與經驗的活動。
若天生為一愚笨之人,那麼儘管接受學習也無法使他成為一聰明人。同理,若沒有天生能夠治理國家之稟賦,那麼就算接受講授和學習的技藝依然無法成為治理國家之人。所以需要倚靠的是這天生的運氣、天賦與本身就是此種人之經驗的活動。
而文本中指出擁有這種稟賦者為哲學家,即治理國家者必須是哲學家國王,也才符合人們各司其職的正義。其運用了「節制」這項美德,以確立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關係,又節制所追求之目標實是為了達成人們各守本分的正義,而擁有此稟賦的哲學家,便被置於節制關係中的治者,哲學家國王的架構於是被建立起來。
哲學家天賦與治理國家之關係之分析如下:
1.蘇格拉底於第五卷中,先提出「研究哲學和政治藝術的事情天然屬於愛智者的哲學家兼政治家。至於其餘的人,不知研究哲學但知追隨領導者是合適的」這樣的主張,然後開始界定哲學家。
2.蘇格拉底定義出哲學家之樣貌、天性:
(1)第五卷以愛智者為討論,將知識與意見區分,而知識與意見為不同的兩者,所以可知其是針對不同的對象→哲學家為愛智者
(2)第六卷承續第五卷愛智者的理念,透過因運氣擁有的哲學家愛智(知識)此天賦作為哲學家天性的前提,再透過社會、教育養成之經驗成為哲學家(蘇:讓我們一致認為這一點是哲學家天性方面的東西吧:即永遠酷愛那種能讓他們看到永恆的不受產生與滅亡過程影響的實體的知識。/格:就把這一點作為我們一致的看法吧。/蘇:再讓我們一致認為:他們愛關於實體的知識是愛其全部……),繼續闡述哲學家因愛智慧所以愛真不愛假、因愛智慧所以重於心靈之樂不重肉體之樂,又因此也不貪財、哲學家追求完整完全故氣量大(此不贅述)……
→得出結論:若一個人不具這些性格、美德則代表無愛智天賦,非哲學家,因為有此天賦者能夠加以發展培養出其他美德;而只有哲學家能夠兼具這些美德,那麼具此些美德之人即是哲學家,也因此人民自然將國家託付給他。(蘇:綜上所述,一個人如果不是天賦具有良好的記性,敏於理解,豁達大度,溫文而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制,他是不能很好地從事哲學學習的。那麼,如果是一個具備了這些優良品質的人從事這一學習,對此你還有什麼可指摘的嗎?/蘇:因此,像這樣的人——在他們教育完成了,年齡成熟了的時候——不是也只有這樣的人你才肯把國家託付給他們嗎?),故治理國家多出於運氣、天賦與經驗的活動。
若治理國家多是出於無關教育和學習的活動,政治學的重要性?有無必要維持這項學科?
回覆刪除雖治理國家者依靠天性、天賦等養成,但教育依然在文本中扮演舉足輕重之角色,要使架構能夠實行必須依靠種種美德,而這些智慧、知識都必須靠教育來貫徹。若文本中主張之教育無法順利實行,那麼也就無需後推,因為哲學家國王的理想不會再這種狀況下發生。
刪除而我認為政治學並不單是一門治理國家的學科,不論經濟、教育、社會……都涵蓋在政治學的範圍之內,如同老師上課之舉例,即使是技職學校,只要社會改變、政策改變,那麼此時政治就必然對它發生影響作用。
因此,教育之必要是可見得的,政治學的重要性也是如此,從中培養的是一高度而不是學術理論(當然也不是只為治理國家),是求能用更宏觀的角度看事物以及養成對政治之敏銳度、直覺,故其必然是重要也有必要維持的。
若要造就優秀的治國者,天賦與教育各自扮演什麼角色?兩者的關係?誰來發掘治國天賦和推行合宜的治國者教育?
回覆刪除教育扮演著確保擁有此天賦的人能繼續發展下去的角色,天賦則是受到教育保護使之養成的角色。但此教育非制式化之教育,而是能讓擁有此天賦的人盡情發展之教育,同時也包含了對體育、心靈的教育。若受到壞的教育,其將成為背離哲學研究的原因,所以在此天賦受到良善的教育之保護而養成。
刪除發覺治國天賦和推行合宜治國者教育之人便是哲學家。而若是去探討最早那第一個哲學家又要靠誰發覺,那麼就是在他認為不良善甚至敗壞的城邦(國家)體制下,因為受不了被比不上自己之人統治,所以被逼出者。然後,有了這樣的人(哲學家),再套上文本中貫徹正義城邦的架構,他便成為哲學家國王,而在其之後的哲學家,便可由他來發覺,且用前述之良善教育配合養成在其後有此天賦之人。
試比喻天賦與教育及其關係。
回覆刪除教育是一種輔助,輔助天賦的養成,是為因應實現正義城邦的需求所必須借助而產生的。
回覆刪除不知道這樣的比喻是否恰當。
若將之比喻為醫生治病和病痛的關係,每種病痛有不同的治療方式,而大病小病不同階段也要配合不同的措施、設備,以使人恢復身體健康。又或者類似眼睛與眼鏡的關係,一個人近視依不同的度數需要不同厚度的鏡片,而眼睛問題不只近視一種,就需配合不同種類的眼鏡,讓眼睛能回復原本視力。
我嘗試將教育擺在輔助一事物養成之位置,且需能針對不同對象及不同階段;將天賦依其意義認為是與生俱來,但需要靠教育養成,否則無法達成之事物。
另有一點讀文本時產生的疑問想請問老師:對於蘇格拉底所建構的體制下,會有情感因素的存在嗎?
問了一個好問題。哲人並未否認或否定情感或激情的作用,而是強調這類非理性又可能擾亂智慧的靈魂元素,當如何安置於合宜的位置和發揮正確的作用。若任由情感作用於生活,靈魂將永處於不正義狀態。接下來的問題:如何使情感或激情安於其位?如何讓不應喝水以免妨礙治療的口渴患者,明白且駕馭「喝水以解渴」的慾望?忍著口渴以保命是理性之當為,口渴而想喝水是慾望,喝水或不喝水就是激情所要處理的選項。
回覆刪除馴化激情就是教育所要用力的主要對象。政治助成教育,馴化公民,激情獲得駕馭的公民造就理想政治,但問題是誰是設計和執行合乎政治所需之公民的教育,也就是誰是「第一人」?
除慾望或激情等這方面可能擾亂智慧的情感因素,沒有本就與理性才同一邊的因素嗎?
回覆刪除在同學發表的隱形戒指那篇作業中,老師提到有什麼因素能讓人不衡量利益而行善,同情心或者同理心這類的情感是否有被放入蘇格拉底建立的架構之中,在目前為止所讀到的文本內容內似乎沒有對這類的情感加以討論,或者是因為這也屬於一種激情,但此激情是能使得人們傾向理智的激情?若不是這樣的話,同情心在這個架構下有扮演任何角色嗎?
第一人若如文本所提,應是那些被逼出來的哲學家?又長久以來似乎沒有這樣的人出現,就算出現了這樣的第一人這一切仍是窒礙難行,那麼這些或許終究只能歸於人們會求新求知,求於達到更好的狀態之傾向了。
同理心或同情心是面對陌生人而起,理想城邦是一大家庭,共產且妻孺共有,並無陌生人,故無需討論同理心或同情心的必要!
回覆刪除如果無第一人,一切論說歸於空談!智慮可及,卻未必可行,思考與實踐的關係非常難解!
了解,謝謝老師。
刪除保持纏鬥的精神與能力,從中激盪和轉化自己的觀點,有時猛然迸出,一時欣喜之後,若能設法論說通透,見識和鑑賞力便有機會更上一層樓,那時就會見樹又見林。
回覆刪除老師、學姐:
回覆刪除不知道什麼原因內文不見了,我剛剛進編輯文章時整片空白,跳出來內文就不見了。
先補上之前自己存的文檔,但因後來有直接在部落格更改過一些部分,所以補上的會與原有文章有些許出入(補上的也有再改過但與之前的仍會略有差異),請老師和學姐見諒。
沒關係,上午發現了,還以為您重寫。
回覆刪除好,謝謝老師。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