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助理

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許依凡(Hsu, I-Fan)
顯示具有 《王制篇》作業:卷六、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王制篇》作業:卷六、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The Broken “Buy-One, Give-One” Model: 3 Ways To Save TOMS Shoes


98121314 Hannah Ho

Keywords
 shoes, charity, business, economics, poverty

Summary 
On the eve of TOMS “One Day Without Shoes” campaign, Davenport evaluates Tom’s buy-one-give-one charity model—donating shoes to barefoot children—and its practical economic effec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n the company itself.

First, Davenport points out that this kind of charitable gifts cannot really help solve the complex problems of those countries in poverty, but deprives local businesses of the chance of success and the communities the las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Second, Davenport argues that the feel-good charity model will surely fail in time due to the customers’ fickleness, and bring problems to the company's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Davenport subsequently puts forward three challenges to participants of the campaign: to make the poor capable of permanent improvement of their lives, and to create a solution of daily needs rather than covering their bare feet. Finally, Davenport provides a business model of Oliberte Shoes for TOMS to follow.

In sum, Davenport looks forward to a TOMS that not only donate shoes but also construct the infrastructure and health facilities for those it tries to help. In addition, Davenport insist that the advocacy day is meaningless. 
   
Criticism
The arguments of Davenport seem quite right at first glance. TOMS is one of the charitable gifts givers who hurt the economie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Furthermore, TOMS is too shortsighted to have developed the feel good value proposition instead of a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 It sounds reasonable for Davenport to give suggestions to TOMS since TOMS is unaware of the damage and crisis.

However, with another look at these assertions, one would find that Davenport is self-contradictory in her evalu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TOMS. She first criticized the Toms as self-interested and lack of vision, then, ironically, he expected the Toms to be a deliverer to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kind of tasks are tremendous work that belong to the UN and numerous other NGOs around the world. In her third challenge to TOMS, Davenport criticized that the “One Day Without Shoes” was only a marketing campaign that TOMS used to shine itself. Davenport surprisingly put forward another brand, Oliberte Shoes, to contend how Oliberte contributed to the economic boos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Davenport deliberately gave a specific example for her third suggestion—unlike the general principles she supplied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suggestions. This unexpected example and the self-contradictory attitude of Davenport made her stance questionable.

According to Coase Theorem, which was theorized by Ronald Coase, the Nobel Laureate in Economics of 1991,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reject these nominally helpful, but essentially perilous charitable gifts. For what they gain will be much less than what they lose. Nevertheless, what should people deal with all the charity gifts? What should TOMS and its customers do with their desire to feel good? Is the “One Day Without Shoes” campaign really meaningless? In my opinion, the charity gifts can be dispatched through NGO or UN, or in the form of financial support. As for the advocacy day, it will be meaningful, as it puts TOMS customers, “ in one’s shoes,” enabling them to sympathize with the poor more. 

Reference
Coase theorem. Wikipedia.
科斯定理 維基百科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王制篇》是為建構烏托邦以指斥世人墮落、無可救藥或是為改善現狀而議論?98114130

在蘇格拉底的說法中,哲學家所具有的許多優點、熱愛並追求真理的特質、厭惡說謊與虛假的東西等天賦,使哲學家能成為了最適合治理國家人選,哲學家治理人民,他們會先將多餘的事務去除,再藉由正義、節制與美等將其重新充實,使之成為一個更好並有利於哲學家教育的社會。

蘇格拉底也指出了教育和環境對於哲學家養成的重要,其認為具有成為哲學家天賦的年輕人在現在的國家中成長,就像是奇異的花草的種子,種在外鄉土壤裏,而屈服並在新的土壤裡並失去本性,除非國家由哲學家來治理,才能有所改善,但是在尚未由哲學家治理前,國家內的人民與環境仍是不利於哲學家的長成,但只要有一個哲學家能夠成功生成並且獲得治理權,這種成功可能是恰好統治者的兒子成長為哲學家或者在某種巧合下遇到,人民就會在治理下脫離罪惡,環境和教育能有所改善成為適合於哲學家長成的環境。

如此文中烏托邦的建構,可以看的出對於世人墮落的指斥,但這種現況的改善卻並非不可能的,只要有一個機會使哲學家來治理國家,世人的墮落變得已改變,因此文中烏托邦的建構指斥世人的墮落,也是為了改善現況的議論。

蘇格拉底認為:「沒受過教育不知道真理的人和被允許終身完全從事知識研究的人,都是不能勝任治理國家的。」你同意這項論斷嗎?

                                                                                                                        政三B   98114212

蘇格拉底認為:「沒受過教育不知道真理的人和被允許終身完全從事知識研究的人,都是不能勝任治理國家的。」你同意這項論斷嗎?

蘇格拉底以洞穴為比喻來引導出題目所述的結論,和對方探討受過教育和沒受過教育的人的本質。

在洞穴裡不能動彈的囚徒,終身只能背對著火光,看著物體反映在牆壁上的影子就認為那是實物本身,就如同沒受過教育之人,他們並不是天生靈魂不具有知識的能力,而是他們無法轉身使眼睛面向光明,也就是善者的方向,因此無法學習到真理;而被給予機會離開洞穴的囚徒,無法馬上用眼睛直視火光,因而採取漸進的方式,從物體陰影、水中倒影、物體本身最後得以看見太陽,就像是被允許從事知識研究的人,逐漸從可見的世界(意見世界)走向可知的世界(知識),也就是從眾人逐漸學習知識走向哲學家的過程。

蘇格拉底認為:「沒受過教育不知道真理的人和被允許終身完全從事知識研究的人,都是不能勝任治理國家的。」

沒受過教育的人,在面對私人事務和公共事務時,無法看見該看的方向,找尋不到真理便無法在處理事務時讓自己的行事決斷合乎理性,因此無法帶領眾人勝任治理國家之責;然而,被允許終身完全從事知識研究的人,他們能夠看見善者,具有分辨事務真假的能力,照理來說應該是具有能力來擔負治理國家的重責,但是當囚徒看見過事務的真相之後,定是不願意再回去洞穴過囚徒生活,所以當一個人到達了善者的高度,便再也不願意回到眾人生活處理繁瑣的雜事,這也反映在公民社會中公眾對於出任公職的看法。蘇格拉底的論斷中,前者是因為缺乏治理能力而不能勝任治理國家之責;而後者卻不是因為不能而是不願。若是以結果來看,被允許終生完全從事知識研究的人是能夠勝任治理國家的,因此蘇格拉底才會訴諸於正義,為了全體公民之利益,認為出任公職是他們的職責;但若是以本質看來,兩者皆不會是統治的那個人,因此我同意蘇格拉底的論斷。

您認為,在眼下的台灣,如何找到具哲學家質材之人?

98114215 陳鈺婷

1. 哲學家需要具備怎麼樣的材質?
     既然要找到具哲學家材質之人,首要要先了解哲學家需要具備怎麼樣的材質。蘇格拉底在第六章的一開始就點出了他所認為的哲學家天性。首先,哲學家必須永遠酷愛能讓他們看到永恆的不受產生與滅亡過程影響的知識,也就是說,哲學家渴望知道一件事情所有的真理。其次,再追求真理與知識的過程中必然是辛苦且困難的,所以哲學家需要有良好的體力以及不受周遭誘惑吸引的自制力。並且擁有寬闊的事也以及大膽推論、追求真理的性格。且追求真理需要具備智慧以及良好的記憶力,在個性上也應該是溫良公正且懂得分寸的。

     縱上所述,蘇格拉底認為身為一個哲學家所要具備的特質有:良好的記性,敏於理解,豁然大度,溫文而雅,愛好和親近真理、正義、勇敢和節制。而等到這些人經過教育的洗禮,擁有成熟的經歷之後,就有機會成為批配領導城邦的哲學家。然而,要一個人同時具備上述全部條件的機率似乎是很渺茫的,因此,「教育」與「操練」的過程也就更顯重要。因為一個擁有良好哲學家天賦的人比沒有哲學家天賦的人更容易在接受錯誤的教育後成為更邪惡、可怕的人。


2.蘇格拉底認為如何才能培養出具備哲學家材質的人?
     他認為在孩童時期,應該以遊戲的方式或者讓孩子騎著馬到戰場上去見識,並且接受嚴密的體能訓練;而從在學習和戰爭中表現堅定不移的青年裡再做第二次的篩選,找出具有辯證天賦的青年。到了他們三十歲的時候,考驗他們是否可以利用辯證法,而不依靠五官找出真理和純真本身。此外,這些人需要具備堅定不移的性格,以及成熟的心智,才不會使辯證法成為他們詭辯或拿去做不好事情的工具。


3. 在眼下的台灣如何找到具哲學家質材之人
     依照蘇格拉底所認為培養哲學家的良好方式來看,我認為在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之下並沒有提供這樣的管道。在台灣,文憑主義使得大多數家長和學童只重視學業的成績、學校的名氣以及將來的職業出路。蘇格拉底提出那些哲學家的材質,在台灣根深柢固的價值觀下顯得無用,因為即使一個人具備了探究真理、美善、正義、節制的能力,也不能保證你可以找到一份高薪、受世人尊重的工作,甚至在現實的世界中,這些理念是窒礙難行的。所以在現今文憑主義和功利至上的台灣社會中,幾乎很難找到具備蘇格拉底所認為的哲學家材質的人。

      因此我認為,若想要在台灣找到或培養出具備哲學家材質的人,就必須徹底的改變大眾舊有的價值觀,將追求真理、美善、正義、勇敢和節制視為身為一個人所基本應該具備的能力。並且也樂意致力於追求真、善、美的事物上,且不計其代價。此外,將教育體系修改成以追求人生真理為目的之環境,如同蘇格拉底所說的,在孩子十歲的時候就將他們送到鄉下,改變他們從父母那裏學習而來的生活模式,使用自己制定的習慣和法律。並且在訓練完孩童強健的體格之後,透過教育培養其辯證的能力,且確立其追求人生真理、美善、正義事物的心智,最後從中挑選擁有哲學家天賦的人才,繼續從事哲學的研究,才有可能塑造出具備哲學家材質的人。

你認為哲學和哲學家對臺灣民主有無助益?

政三B  98113030

  1. 臺灣人民享有選賢與能的民主選舉制度、受憲法保障且讓中國大陸人民羨慕不已如言論、集會、新聞、結社組黨等自由。從制度層面分析,目前臺灣的民主是更向前邁進一步,但人民本身真的有資格且做好準備了嗎?
  2. 我認為臺灣民主目前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是對於國家重要公共事務的立場和態度,總是有占多數的人民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也就常發生「不問對錯,只問藍綠」的詭異心態,而這種情況尤其在選舉期間最為明顯。許多民眾常會被特定意識型態的媒體、名嘴操弄,我認為這是身為臺灣人邁向健全民主,必須好好省思的一個問題。一個政府的決策並不會因為是綠或是藍的政黨支持,就會影響它的是非對錯。
  3. 臺灣長久以來對國家政治關注的,只存在著「只問藍綠,不問對錯」的偏激情緒與陋習,是我認為阻礙臺灣民主社會發展需要有哲學和哲學家的原因。正因為一般人常會認為自己感官所接受到外在影響或刺激就是全部,且相信不已;但什麼才是事物的本質?什麼才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原則?什麼才是事物存在的潛能?在這世界上,每天事物瞬息萬變的同時,什麼又是那最根本不會再變的最基本單位呢?需要解決上述的種種問題,就必須依賴哲學的思考方式(追求真正的事實)及哲學家的引領,來探討解決這些疑惑、衝突所產生的問題了!
  4. 柏拉圖《王制篇》提出的「洞穴理論」,讓我們了解哲學家可以透過看著可變的世界,經過哲學的訓練後,以超越一般世人的眼光藉著內心的思考,來判斷有沒有存在最絕對、不再變動的世界。透過通曉哲學理論的哲學家,運用哲學帶領一般人民由一開始人的處境→可見世界→理型世界。哲學家應該要引導與運用哲學的思考方式,培養一般人民宏觀整體的視野,懂得自我反省批判的思維,建立現代化民主素養的公民,以哲學追求真理、知識的態度,去參與國家公共事務,以期在臺灣營造出一種正常健康的政治環境,使人民能認識何謂理型的世界?並帶領人民朝理型世界的方向走去。讓臺灣人民學習在混雜的政治生活中,如何分辨事情的黑與白,區分事實和煽動或造謠,能有哲學家追求事實的精神,重新把對事不對黨、對事不對人的正確價值觀導正回來。瞭解人類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價值,不要隨波逐流,失去自我,誤以擁有名牌才是生活,誤以擁有聲名才是生命。
  5. 讓我們檢視現今的臺灣社會,政治的衝突、族群的分化、意識形態的對立、選舉制度的弊病、憲政體制的僵局……等等,都是讓臺灣民主化停滯不前的原因。身為人民的我們,對於終日爭吵不休亂糟糟的政治生活,可說是無能為力,連政治人物、政府官員也無人能扭轉,總之先A錢、把該拿的好處先拿到再說。對於臺灣的未來,我們剩的只是更多的徬徨、無奈和不知所措而已。因此,我認為更需要透過哲學家運用哲學的方法與精神,引領臺灣人把眼光放在一個至高點的位子,知道身為國家子民的我們想要臺灣朝什麼民主模式邁進。從至高點看清政客操弄的手段和其煽動背後的不懷好意,不再像現在一樣,每到選舉期間,政客們操弄負面選舉策略、賄選等低劣手段,不公正的媒體連珠砲的煽動式報導,讓一般人民深深受到影響而失去自我批判能力或甚至建立錯誤判斷是非的價值觀。如此只是造成國家社會更加的動盪不安而已。
  6. 不論是現在或未來,我認為哲學和哲學家對臺灣民主的影響是有很大的助益。因為它能帶領培養我們客觀的判斷感官所接受到一切的是非對錯、正確衡量事物的本質,而不再像以前一樣全盤接受,囫圇吞棗、被動接受、容易被煽動等。並且透過哲學家的引領,讓人們知道追求至善生活的真正方向,雖然知道卻不一定能實現,但卻能像在茫茫大海中的燈塔,指引我們一個正確前進的方向。因為我們所面對的政治生活就像大海,誰都不能肯定一路上是否會遇到大浪、暴風雨,但有了哲學家透過哲學方式,給我們客觀正確的引導,就能提供我們有一個正確前進的方向,並且相信著只要往那個方向前進,「理型的生活」就離我們不遠了!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為什麼認識能力與統治能力有關?


政三B 98114226 劉奐麟
以下藉由柏拉圖著名的洞喻,了解哲學家相較於一般人民對於’’’’認知程度的不同,還有柏拉圖對於的追求和堅持為何?來討論為什麼他認為認質能力與統治能力有關,是不是統治者定須具有獲知善(認識之能力)的本事。
()物質世界和理念世界
柏拉圖以洞穴為譬喻,受過教育的人與沒受過教育的人的本質,並揭示了哲人王的培訓過程。他認為物質世界(洞穴內)之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抽象的理念世界(洞穴外)。理念世界是真實的,而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若是走出洞穴,將看到事物本身,看到善的理念,這就是柏拉圖心目中的哲學家所善於做的事。
他認為哲學家具有辨別真假、美醜、善惡的能力。一般人民,如那些被綁在洞卻中的人,只能看見真理的影子,且他們已經習慣這樣思考,也就不覺得自己生活在幻影的世界中。
他認為這種了解洞穴外善的本領並非所有的人都具備,只有少數有天賦的人即哲學家才具備,也才有能力統治國家。
()甚麼是善?為何如此重要?
他在洞穴比喻中,以光代表善的象徵。
光使事物可見,柏拉圖認為善的觀念是凌駕於真與美之上的,知識像那些傀儡投出的影子一般雖然真、美,但畢竟需仰賴光的存在。所以我們得以了解,他所謂的善就是事物的本質,而一般人因為能力不足的關係,看到的並非事物真正的樣貌,而是根據事物的影子,以自身的經驗去理解。故常產生對於事物的不同之見解、甚至是誤解了事物的本質。
能夠走出洞穴的人中的最優秀者乃是哲學家,天賦使他們在對真理的把握程度和一們人民不同。柏拉圖認為不是研究哲學的人就能被稱為哲學家,哲學家是那些喜歡知道真理的人。只有掌握理念知識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學家,也才能做國家的統治者。
()各司其職的正義觀
柏拉圖認為人生來是有個別差異的。所以人人依據各自不同的長處,接受不同的教育,最終各司其職,這時這個國家就是正義的。
在這個理論之下,他將社會上的人分為三種人(哲學家、軍、平民)中他認為統治者當然須由哲學家出任較適合。
()結論
綜上所述,可看出柏拉圖何以將認識能力和統治能力畫上等號。唯有哲學家得以勝任統治者的職位,因為在對於追求善(事物的本實)方面來看,哲學家是最有能力之人,而就治國方面,這種了解判斷事物本質的能力,的確是很重要的,攸關是否能引導人民生活朝向質善生活的方向。
我們可發現柏拉圖認為,若要成為一個統治者則必須先有智慧。這種觀念是否正確呢?智慧和權力(哲學和政治)是否就應由同一個人所兼備?我有不同的看法。
掌握權力的人和具有智慧的人都是治理國家不可缺少的,如同優秀的體育運動員是由優秀的體育教練員訓練出來的;沒有一定知識水平的體育教練員,不可能訓練出創造世界記錄的體育運動員。同樣的哲學家具備有發現真理知識的能力,但他不一定具有成為統治者的一些條件(如身分條件、人民的支持等),在現實社會中要找到兩者間被兼備者確實有其難度,故我們應該可以將柏拉圖的想法---哲學家皇帝看作是一個理想化的目標。統治階層的統治者亦能期許自己朝之邁進,對事物的判斷能廣納意見、兼顧的不同的層面,盡可能的掌握、明白事物的本質,以帶領人民朝向至善的生活。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佳文共賞與延伸作業


請根據以上文章,寫下關鍵字和摘要,並就其中爭議點提出評論。

由98121314、98114257等兩位同學負責,貼文期限:四月十五日10:00PM。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王制篇》作業:卷六、七


  1. 為什麼認識能力與統治能力有關?(98114226)
  2. 您認為,在眼下的台灣,如何找到具哲學家質材之人?(98114215)
  3. 您認為,哲學和哲學家對台灣民主有無助益?(98113030)
  4. 蘇格拉底認為,「沒受過教育、不知道真理之人和被允許終身完全從事知識研究之人,都是不能勝任治理國家的。」請問:您同意這項論斷?(98114212)
  5. 什麼樣的教育可以養成足以治理國家的生活目標?(98114154)
  6. 《王制篇》是為建構烏托邦以指斥世人墮落、無可救藥或是為改善現狀而議論?(98114130)

  • 以上各題負責同學至遲於四月十四日10:00PM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