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助理

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許依凡(Hsu, I-Fan)
顯示具有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作業:卷二、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作業:卷二、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什麼是城邦的構成分子?

98114285  政三B  吳欣庭

城邦的構成分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家庭,一種是公民。若城邦具有社會性,並且強調人與人生活關係的狀況下,其基本組成分子即為家庭。若城邦具政治意涵,強調一國權力結構,諸如司法審判、政府治理等等,則其基本組成分子為公民。

亞里斯多德在書中反駁了柏拉圖的理想國,認為公妻制度不可行。施行公妻制,會使得城邦走向單一化。但是,一個城邦不可能走向單一化,否則就是走向了毀滅。亞里斯多德認為柏拉圖「妻孺共有」的主張,由於抹除了血緣關係,會造成許多罪行的存在,最終產生更劣質的城邦。而婚姻制度與私有財產制,即造就城邦多元化的兩個重要因素。不施行公妻制度的城邦,才能建立多元性。換言之,城邦的最基本組成應該為家庭。

在第三卷的部分,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的最基本組成是公民。城邦有三個性質:城邦由政府運作;政治家和立法家的一切活動是涉及城邦的;政體是一國的居民所建立的一套計畫。而這三者的進行要素,必定都是由「公民」所完成。因為公民具備著一性質:能夠參與法庭審判和政府治理者。公民應該輪流治理,才會使得城邦得到至善,而至善就是足以維持自足的公民共同體。

如何分辨城邦的變或不變?

97111222 中四B 楊景皓

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是一種共同體,是以追求至善完美而存在的體制,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中提到事物皆有完美而不再進化也不需要進化的完美狀態,而亞里斯多德也認為要先掌握住這點,才能了解到家庭、個人之間的關係,城邦是由家庭組成,而真正讓城邦開始運作的是有權力的公民,但是不能以公民、個人的角度來往上理解城邦,因為單獨個人的意志不代表整個城邦,而是城邦要代表每個公民的意志,以達到生活實現的整體內涵。

而要到達至善就需要政權,而政權自然發展出政體,藉由政體的推行,可以在城邦分官設職推行政策以實現公共利益,而這些組織的頂端是由一群受過專業人文素養的薰陶而通情達理的公民所領導,而亞里斯多德也知道目前的城邦的領導者們並不具有真正的公民的素質,離所謂的不變完美狀態仍相距甚遠。

而其變化就在於統治目的是為了公益還是私益,為了公益而產生君主和貴族等政體,為了私益而產生僭主制度和寡頭政治,有富人之治也有窮人之治,亞里斯多德則認為在這之中取得平衡點的中產階級才是共和政體的完美狀態,而城邦變與不變的關鍵就在於是否到達善的圓滿境界,這裡的圓滿境界是指個體和總體的滿足,這種滿足才是城邦的本性和目的。


為什麼亞里斯多德研究城邦與政體的開端是財產制度?

98114210 政三B 葉儒婷

Q:為什麼亞里斯多德研究城邦與政體的開端是財產制度?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為什麼政權不斷輪替和公民平等治理才是城邦的存續之道


Q:為什麼政權輪替和公民平等治理才是一個城邦的存續之道?

政三A  98114127

A:如果一個城邦的政權一直由相同的人或派系來治理,時日一久政權內部易日漸腐敗,因為沒有輪替的壓力,也就是說不用擔心政績的成效會不會影響權力的變動。當然相同的政權長時間執政有其優點,在政策的推行上能較順利,但畢竟權力易使人腐化,官位坐久後難免出現專制獨裁的情況,一定時間的政權輪替可促使欲執政的派系去了解城邦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而非純粹貪圖功名利祿,不會讓城邦利益處於權位爭奪的鬥爭而犧牲掉。

而又為何需要公民的平等治理?如果一個人相同的職位做久了,難免會有其他人不服,或是不認同其作法,這時候就必須要讓符合資格的公民都擁有治理城邦的機會,不服的人可以證明自己的才幹,有時候必須自己真的到達那個位置才能了解原本無法認可的立場。但是公民的能力是會有等第之別,必須要彼此了解才能互補而達到平衡的狀態,而不是單純的誰不服誰就要換人做,不能用私利的心去評判彼此,亞里斯多德認為朋友之間才有真正的平等,公民之間能夠有互相信任的基礎,對於城邦的穩定性將會提升許多。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為什麼亞里斯多德認為,財產必須私有才得有助於實現城邦的目的


98114203 政三B 高曼華

  對於亞里斯多德認為,財產必須私有才得有助於實現城邦的的目的之看法,我將之分為兩點。其一,亞里斯多德認為城邦應具備「多元性」;其二,他認為人之自愛為一種天性,幾乎所有人都喜愛金錢這一類的東西,且為朋友、賓客或同伴效力或做好事會感到莫大的喜悅。

  第一點回應了柏拉圖《理想國》中蘇格拉底的主張,妻孺共有、財產共有等等皆使城邦趨向「一致性」,與亞里斯多德所述之「多元性」相背,在一致的狀況下便已不是城邦根本的本質,其為一劣等城邦,甚至談不上是城邦。真正的城邦,是多元的且經過教育使其成為一共同體,而非憑藉規定、不靠教育來改良市民。第二點則先訂出了人天性之樣貌,認為人自愛且愛金錢一類東西,又當分享時會獲得喜悅,也藉此培養人在財產方面的慷慨德行。而在財產共有的狀況下便不能產生這種喜悅(若同時加上妻孺共有更無他人或自己之分),那麼就無助於實現城邦。

  從一致性和多元性來看,我認為並非蘇格拉底或亞里斯多德誰建設的城邦為錯誤的,而是在於兩人對城邦定義的不同。因為定義不同,蘇格拉底提出之城邦為財產、妻孺共有等可以消滅此些複雜問題的城邦;反觀亞里斯多德建構的城邦,因涵蓋多元,為若干家庭和種族的結合,且人數足以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的城邦樣貌,所以不會出現財產共有這樣的概念。當回應完蘇格拉底建構的城邦之不可行後,再加以討論財產與人天性上的關係,以財產私有的狀況延伸,延伸到共享後的喜悅、培養出慷慨德行等,確立其認為財產必須私有才得有助於實現城邦目的之主張。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亞里斯多德《政治學》作業:卷二、三

  1. 亞里斯多德要求公民將私產共用以養成友誼、鞏固城邦的主張,會比柏拉圖的妻孺共有和共產來得可行或不可行?(98114217
  2. 亞里斯多德對柏拉圖的妻孺共有和共產主張的批評,根據何在?能否成立?(98114249
  3. 為什麼亞里斯多德研究城邦與政體的開端是財產制度?(98114210
  4. 為什麼政權不斷輪替和公民平等治理才是城邦的存續之道?(98114127
  5. 為什麼亞里斯多德認為,財產必須私有才得有助於實現城邦的目的?(98114203
  6. 什麼是城邦的構成分子?(98114285
  7. 如何分辨城邦的變或不變?(97111222

以上各題負責同學請至遲於四月二八日10:00PM前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