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114203 政三B 高曼華
這是今日課堂中提到的問題之一,在此我有一些看法分享。
我認為這個問題或許不應該去問「要求治國者遵循一般國民的生活」此種狀況是否等於要求治國者作假或說謊,而是應該回到此要求本身,考慮其「要求的是甚麼」。當它要求的是治國者遵循一般國民生活,從此點加以反思且著重於是否該提出這個要求?有如此要求的必要?若治國者之能力確實與一般人相異,那麼以此去要求治國者遵循一般國民的生活而得到此等於要求治國者作假、說謊又有何意義?
在馬基維利的主張下君主與一般國民的生活本是不全然相同的,當與國家存亡無關時,可以依照大眾之生活,但若關係到國家存亡之際,當統治者採用某些惡行以挽救國家,在此種狀況下便不該要求統治者遵循一般國民的生活,又何以產生「要求治國者遵循一般國民的生活,是否等於要求治國者作假、說謊」之疑問?而不僅在《君主論》中是如此,我認為同樣可推於柏拉圖(蘇格拉底)所建構的哲學家國王之架構。且哲學家國王的主張更是直接點明了人本身之差異性,統治者(哲人)和一般國民在各司其職的狀況之下,並無須要求治國者遵循一般國民的生活,反倒是更該有一套屬於治國者應該遵循的生活樣貌。
不論依據統治者與一般國民能力的差異或天賦的不同,若是要求治國者遵循一般國民生活,那麼的確等於要求治國者作假或說謊。但是是否有必要將之套入此要求,而得到這樣做等於是要求統治者作假或說謊的結果,或是我們應認清統治者與一般國民的不同之處,且將此不同之處視為建構國家的一要素,而往其能夠產生的國家樣貌方向思考。
同學你好
回覆刪除礙於留言之篇幅與觀看上的舒適,針對此問題於新文章發表我自己的看法。
了解,已於你的文章做出回覆。
刪除這項提問多從君主論的獻詞(關於認識君主與人民)下手,會比較明朗。
回覆刪除倘若治國乃神祕事業,非一般人生活經驗和智慮可及,又平民願意接受這項隔閡,馬基維利何須教導君主如何與人民相處?顯然人民並非如此乖順或始終順服,因而期待或要求治國者必須「與民同在」,治國者只得看起來像是「與民同在」。這項要求可說是出於不安心,未必對權力的不信任,而是對身家性命的高度關切所致。當人民發現治國者愈來愈配合演出,這項要求便會展露出虛榮。
站在治國者的角度,這類表演必得讓人民安心,但不致自以為是,變得驕傲與虛榮。這樣的人民或許方便政客取得政權,但絕對不利於治理。為掌權而不懂治理的治國者便僭越了職守,成為實質的僭主;同樣地,看似可對治國者頤神氣使的人民,實無力自治,常換來的是治國者不切實際的溫言暖語。
當治國者與人民有機會透過君主論相互認識,雖共處同一世界,惟不同角色幾等於身在不同境地。至於這項雙面認識是否可能,又如何施用於真實生活,就看讀者的用心轉化和創造。
謝謝老師的釋義,使我和同學能夠從君主與人民的相互認識此層面思考。
刪除因人民並非乖順,期君能與民同在;而統治者為了讓人民安心所以必須看似遵循人民規範,但儘管是"看起來"順應,也不利於統治者之治理。所以最後這項提問進而討論的是「君主和人民的相互認識」。
透過老師的解釋以及參照君主與人民相互認識之觀點,在我和董欣睿同學的討論之下,得出以下看法:
我們是否從應然和實然兩個層面理解此問題?
以君主而言:
應然:人民並非始終乖順,會要求君主遵循人民想要之規範。
實然:君主必須認識人民心態,所以必須顯得像遵循人民之要求。
以大眾而言:
實然:君主為遵循人民要求會不利治理。
應然:人民必須了解君主為治理國家必須如何行事,所以盡量不要求君主遵循一般國民規範。
而其中針對君主之應然與實然,必須是統治者所需要超越的,即求將應然變成實然,但同時也是君主的難為之處。
兩位可推想,當君主論未獲青睞,生前上不得出版,日後成為君主和人民得共同閱讀的典籍時,他們會讀到什麼?認識了什麼?如果雙方共處的是同一世界,就像共處於一個舞台上,他們會如何看待對方、認識這舞台、面對觀眾和理解他們正在演出的劇碼?
回覆刪除君主論一書向來是檢測見識深淺的最佳範本,絕大多數人自以為讀懂,也以為這部典籍本就是淺顯易懂的厚黑學。然閱讀和講授至今,您們還接受眾人對這部典籍的看法?為什麼這部典籍會承擔如此深重長久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