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助理

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許依凡(Hsu, I-Fan)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為什麼亞里斯多德要討論陶片放逐法?

98114214 政三B 林羿姉

一、前言:

本篇利用從總體推論出個體的方式,先探討何謂政體,次來何謂亞里斯多德的最佳政體,再來剖析陶片放逐法,以及對照文本分析。

城邦的至善是要實踐的,那個手段就是權力的安排,政體是什麼在這裡是關鍵政體就是你的生活的政體,政府的權力安排方式也叫做政體,我把政府權力安排方式當成是一個溫度計、指標,當政府追求權力目的改變時,我的生活也會跟著改變。政府權力改變就像是冰山一角,默默的把我們的生活給改變了。也可以從另一個方式去理解政體的字眼,我們用冰山去理解的話,政府是冒出來的那一角,當政府權力運作改變之時,生活也跟著起變化。政治學探究最佳政體之前,必要加上可行的限制亞里斯多德否定在概念上純粹的追求,因為做不到,必須要找到作得到的政體,因此,陶片放逐法可造就出可行的最佳政體。


二、亞里斯多德推演出心目中的最佳政體:

亞里斯多德推演出心目中的最佳政體: 多數人且由中產階級依法而治的政體因為任何城邦所要運作都需要權力,但權力本身不會自己去運作,因此誰掌權就成為關鍵,但是也必須要有人服從,因此在多數統治之下可以使民眾重視共同利益,城邦的治理秩序更為穩固;除此之外,多數人依法而治才不會搞多數暴力,人一旦趨於完善就是一個優良的動物,而一旦脫離法律和公正就會墮落成最惡劣的動物,正義是城邦住民所遵循的一個原則。對亞里斯多德來說,在這三個條件多數人、中產階級、依法而治之中,最重要的應該是中產階級前提是他的人數和財產的總量應該要過半,因為他們彼此會希望節制、箝制,因此會創造法律,否則無法相互箝制的多數人會很容易變成民粹。

三、陶片放逐法ostracism的剖析:

亞里斯多德提到輪流執政「根據公民天生平等的理由,……所有人都分享治理權(all should share in the government)才是公平的。」(Aristotle, 2001: 1261b10-12)。之所以多數人統治優於少數人,原因在於多數人可以建立一個穩固的治理秩序。治理應該注重統治的秩序的穩健而非由卓越的好人做出最優越的統治亞里斯多德在文本中描述陶片放逐法就是城邦以平等為最大的善,根據這種觀點,邦人如果特別富有資財,或擁有其他勢力,總之,凡是政治影響力足以震動社會的,平民政體的城邦就會把他驅逐出境,同時禁止他在若干年內返回本邦。」(Aristotle, 2001: 1284a3-23)。陶片放逐法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大眾對於正義平等的價值信仰,放逐無論財富、智慧、能力、權力超出大眾的卓越之人,在此一方法之下,城邦內的民眾人人平等,沒有懸殊的差異之分,一視同仁,也是人民所能接受的至善,沒有人會因為人的財富或其他勢力的分配不均,產生忌妒之心,覬覦別人的財產。唯有經過此制,才能創造一個秩序和平且持續穩定的城邦,維持財產的公平性。


在輪流執政的事實下,信任和忌妒這兩個變數會比較容易被控制,不能寄託在哲人理想的至善政體上。輪流執政最多也只能做到換統治者,但是有人一輩子都是被統治者,所以亞里斯多德強化一個概念就是友誼,就是彼此會在一個相互平等的關係,不會受到有錢與否、年少、強弱的限制,夫妻朋友都可以有友誼,所以公民之間友誼這個東西是重要的。

回顧陶片放逐法,並非是一個敗壞城邦的解決之道,它可能出現在各種政體當中,有些城邦為了徇私而行此法,但是亞里斯多德並無在台前斥責,亦無主張由好人所治理的城邦才是長治久安的永續城邦,他客觀的面對此兩者,但是多在字面上主張不應驅逐才德出眾之人,「順應自然的意旨,所有人都恭悅誠服地跟從這類人,從而他們就成為各城邦的終生君王。」(Aristotle, 2001: 1284b27-33),從他的主張可以看出他認為人與人之間也不該彼此一視同仁,平等相待。我認為在此,亞里斯多德有點暗示世人應該要讓相信賢能者,服膺於他們的統治,但人民只願平淡度日,放逐賢能之人其實就像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信任問題這個信任是承認在位的上位者的知識、勇敢、智慧是比我們優越的,於是我們理應該接受統治讓被統治者相信且願意服從比我們優越的人,本來就應該統治我們。文本中民眾沒辦法接受統治者比被統治者優秀的事實,且無法信任統治者!眾人的想法應該是只想在自己所能掌握的相互平等關係環境之下和他們能力所及的知識範疇裡頭建立起穩固的政體。倘若能把把這種不信任拿走,就可以建立起亞里斯多德和哲人們心之所望的理想城邦,也就是賢能之治!

四、結論:

上述最佳政體是依照多數人心之所望的至善政體,並非是亞里斯多的心中所望的至善政體賢人之治,按照多數人心中的價值信仰,建立正義且公平的城邦,他們因此而心安,也因此而服膺於這樣的政體之下,治理的秩序也才能穩定存續!
儘管陶片放逐法追求的是得到「最多數支持的至善」,而非哲人們所謂的「單數甚至少數支持的至善」,後者屬於質的平等,但是亞里斯多德明白政治學探究最佳政體之前,必要加上可行的限制! 倘若單數至善無法建立起穩固的最佳政體之時,我們就必須放棄,退而求其次選擇可行的次佳政體-多數至善」,由陶片放逐法得知平等環境下所建立起的政體秩序才是穩定的,眾人之龐大數量和眾人之力量,才是最佳權利安排方式! 對亞里斯多德來說政治學就是要追求城邦的至善,城邦的至善就是平等。因此,在陶片放逐法之下,統治者的「本質」好壞,換句話說,公民的德性不必然是成為統治者的關鍵由於政體要穩健,治理秩序要穩定,所要思量的面向甚廣,因為政體就是你的生活的政體,關係到生活的各個層面!

2 則留言:

  1. 另有同學就本題主動貼文與回應,請積極交流,發揮部落格的平台作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