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從陶片放逐法論亞里斯多德之可行的理想政體
關鍵詞:
陶片放逐法、平等、安定、政體
摘要:
政體除了是權力的分配以外,更代表了社會生活的整體,使人民安居樂業便為社會生活最主要追求之目標,也是最佳政體必須達到的狀態。亞里斯多德認為多數人且為中間階層執政之混合政體是最理想的政體,即最能實現良善的生活,而從陶片放逐法中便可探就其原因並且得出此項結論。而後再延伸至與柏拉圖、馬基維利等人比較,探討三人主張之異同。
大綱:
一.前言:
1.何謂政體:安定
2.亞里斯多德認為之最佳政體,原因:
(1) 多數人總合較優秀+中產階級德行、財產中庸較穩定
(2) 陶片放逐法
二.陶片放逐法
1.何謂陶片放逐法與其結果
2.施行陶片放逐法之原因(多數人不願接受他人較自己優秀,眾人需感受自己被平等對待)
3.亞里斯多德對陶片放逐法之態度
(1) 不否定賢人治理(亞認為之最佳政體:貴族政體)
(2) 明白多數人力量和數量之強大
(3) 亞里斯多德悲傷之處(眾人不能跟隨賢人)
(4) 為達安定、穩固之政體,退而求其次
2.施行陶片放逐法之原因(多數人不願接受他人較自己優秀,眾人需感受自己被平等對待)
3.亞里斯多德對陶片放逐法之態度
(1) 不否定賢人治理(亞認為之最佳政體:貴族政體)
(2) 明白多數人力量和數量之強大
(3) 亞里斯多德悲傷之處(眾人不能跟隨賢人)
(4) 為達安定、穩固之政體,退而求其次
三.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馬基維利之比較
1.三人相同之處:尚賢
2.人民與統治者之關係
3.發展出不同政體:雖三人皆尚賢,但因三人處理人民與統治者關係手法相異,發展出不同政體
4.三種層次的「人應如何生活」--應然與實然
四.總結
1.在多數人的力量下,亞里斯多德之妥協
2.加上財產此要素加以調節使德性和自由能同時顯現
3.追求一穩固、安定之政體,體現「人應如何生活」
關鍵詞不宜用「人應如何生活」,而必須是特定人名或概念,建議本題用「政體」。
回覆刪除演講應清楚交代以下兩點:一、陶片放逐法如何作為分析的入手處;二、三哲人比較的基準。
了解,謝謝老師。
刪除關鍵字已修改。
關於老師指出兩點,會在思考後做出大綱的修改,安排於演講中。
老師您好:
回覆刪除經過思考後,在此針對老師的兩點做出大致回覆:
一、陶片放逐法如何作為分析的入手處
將陶片放逐法作為分析入手處,是由於我認為陶片放逐法能夠導出亞里斯多德並不否定賢人治理之概念,且更強調了多數人之力量和數量。若單就文本其他部分之討論,雖有一再強調多數人執政之正當性,但無法對尚賢此事做出回應。所以我從陶片放逐法入手,導出亞里斯多德不排除賢人治理以及多數人之強大性兩點,最後發展出亞里斯多德認為可行之理想政體。
二、三哲人比較的基準
我將三哲人的比較基準放在「人民與統治者之關係」(四-2),由於三人立足點皆為一賢人統治(哲王、賢人、有能力之君主),但因為三人對人民與統治者關係之不同,以致發展出三種不同政體。
以下為比較之概述(演講時會更徹底討論):柏拉圖哲王概念由統治者安排人民生活、亞里斯多德因迫於多數勢力向人民妥協而出現混合政體,以及馬基維利以統治者「顯得」配合人民等手段,最後雖三人皆尚賢,卻因對統治者和人民之間關係的不同發展出各自認為之政體。
這二點都會安排於演講中,上一回覆提到會再對大綱做出修改,但經思量後大綱暫不更動。
謝謝老師指教和建議。
關於大綱,不超過十五分鐘的演講,不宜分成五項,建議結合第二、三項為第二項,好好連結至哲人的比較,這樣就能提出清楚有力的總結。
回覆刪除從大綱來看,這篇演講很具學術潛力和企圖心,至於能否順利說出想法,週二講堂見真章!
謝謝老師的指導,大綱部分已配合講稿做部分修改。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