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助理

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許依凡(Hsu, I-Fan)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為什麼亞里斯多德要分辨好人與好公民?

為什麼亞里斯多德要分辨好人與好公民?

政三B 98114260 陳珈儀 
   
    公民並不是由於他居住在某個地方而成為公民,而且擁有訴訟的權利,可以投訴或被他人投訴的人也還不算是公民。公民在單純的定義為「是能夠參與法庭審判和行政統治事務之人。」,也就是說能夠參與城邦議事和審判事物的人就該被稱作是該城邦的公民。而當中公民的德性即是能夠出色的統治,又能受治於人。
    好人,則是擁有如節制、公道、勇敢般的美德,擁有高尚的德性。其中明智被視為是統治者單獨擁有的德性。
    而好公民與好人的異同,從政體來看。公民組成城邦,城邦為一定數目的公民組合而成的自給自足的共同體。而這整個共同體如本文中將之比喻為船,公民就如同船上的水手,雖然水手擔任的職務不同,水手彼此之間所擅長的或是個性等也不相同。但對於航行的安全,則是大家一致努力的目標,也就是追求至善的城邦是共同體唯一的目標,而該如何達到此目標則需由政體來鞏固達成,但不同的政體所認為的至善不相同,因而不同的政體則會造就不同的公民。但唯有好的政體才能造就好的公民,如果政體已經腐化,則便不能成為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好公民。而相較於好人而言,絕對不會有不同定義的好人,因為不論在何種政體之下,因為好人即是德性高尚的人。
    再來本文中提及的,前述所定義的「公民的德性即是能夠出色的統治,又能受治於人」中的統治,是針對政治統治。而政治的統治中,統治者除了須具備有公民的統治與被統治的經驗,還須擁有好人的德性,即專屬於統治者的德性「明智」。因此本文中對於好公民及好人的結論為,在若干國家中好人與好公民是相符的,但並非一切的好公民都是好人,僅有居於統治者、政治家地位的同時是好人也是好公民。
   
    則為何亞里斯多德分辨好人與好公民?目的我認為有兩點:
 一、造就理想城邦前,應該回溯至最基本的構成要素「公民」或者說是自由人。如同上述,城邦是由一定數量的公民所形成,也就是代表公民是城邦政治權力結構的象徵。因此回頭探究要素,才能推回該要怎麼樣的政體,且由此種政體來追求並鞏固至善的城邦。
 二、理解好人與好公民的的定義之後,亞里斯多德說,唯有統治者和政治家才是好公民有是具有明智德性的好人。而他的老師柏拉圖認為唯有哲學家國王才能夠有足夠的德性來統治城邦。如果依照定義來說的話,柏拉圖所認為的哲學家國王治理應該是最理想的。但亞里斯多德所提倡的是由自由人來相互統治,是因為亞里斯多德認為他的老師所提倡的只能是理想而不能加以實踐,因為統治者最主要的德性「明智」無法利用教育培養。因而分辨好人與好公民就是要推行他所認為最佳且最能夠加以實踐的政體。

3 則留言:

  1. 一、不掌權的好公民在政治生活如何發揮影響力?
    二、若「明智」無法以教育培養,教育在亞里斯多德構想的至善城邦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回覆刪除
  2. 學姊您好,關於第二點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我有一些想法。
    1.雖明智無法以教育培養,但其他德行透過教育的建立應能發揮一些作用。如在財產私有共用的部分,亞里斯多德認為立法者可以藉由立法培養仁厚德行,但在此立的法並不是徵收稅賦等規定的法條,而立的法是關於教育層面,用教育培養出仁厚德行,培養出財產私有共有這樣的概念,以求發揮。
    2.而在另一方面,一個好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即有一定的知識水準,此知識水準也需透過教育加以培養。如針對不應當的公民,在大眾都了解城邦真正目的,有此種知識後,便能分辨什麼是公民應然,以致對不應當公民出現時能夠產生批判。

    回覆刪除
  3. 依《尼各馬科倫理學》卷六對明智的定義,「明智是關於人的善與惡的真正理性及其實踐。」(1140b5)推知:雖明智無法從教育中養成,但公民能藉著政治參與磨出明智。公民具理性能力與其他公民議論,透過共識與岐異,認識政治共同體中種種人情世故,使公民逐漸具備政治參與(治人與被治)的良好能力、並實現城邦至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