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助理

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許依凡(Hsu, I-Fan)

2012年5月12日 星期六

假如良善之人、富有之人和出身高貴之人全都居住在同一城邦,是不是其中某種人可以要求統治權,抑或無人可提出這樣的要求? 亞裏斯多德的答案?


政三B 98114203 高曼華

  當良善之人、富有之人和出身高貴之人此三種人分別為少數,與少數人相連結之後,他們無一種人有理由要求統治權,因為多數人加總時不論在財富和德行上都能夠大於少數人,所以其任一種人要求統治權時,其理由都是不正確的。即在這三種人皆為少數且多數人集合後是更富有和更優良的狀況下,亞氏否定了任一種人提出統治權的要求。 

  但同時亞氏探討了另一個相反的狀況,若出現了有一個人或大於一個人之少數人在能力和德行上的加總大於其他多數人時,又該如何處置?我認為亞氏在文本中並無明確回答,而是用陶片放逐法加以回應。當人們放逐在財富或德行方面特別突出之人,那麼此種人又如何能提出統治要求呢?所以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以上兩種狀況之結果為根據文本內容討論的,在第一種情況中,由於多數人不論哪方面的加總皆能大於此三種人任一種,所以若他們提出統治權要求是不正當的,因此否定其要求統治權便無疑義。然,對於文本上以陶片放逐法回應之第二種狀況,是否其背後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在第二種狀況中,亞氏沒有給定一明確之答案,反而是以陶片放逐法加以回應,我認為其透露出亞氏並無意否定優秀的少數人提出統治權之要求,但透過陶片放逐法闡明了多數人的勢力後,只能得出否定的結果。所以對於此種狀況,亞氏雖否定優秀少數人對於統治權的要求,但並不是其真正的本意。

6 則留言:

  1. 您認為,亞里斯多德的「真正本意」?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在討論此題時我認為亞里斯多德真正的本意主要是由討論陶片放逐法而見,所以在本篇題目並無對此做過多探討。

      我認為亞里斯多德之本意、心內真正崇尚的仍是尋求賢人治理(優秀少數人要求統治權),但礙於難以實現,退而求其次追求政體的穩定。而我有此看法的產生是基於兩點,其一,亞里斯多德認為最好的政體為貴族政體;其二,在討片放逐法中亞里斯多德闡明了多數人之勢力。

      於第一點中,貴族政體為其認為最好的政體,是由少數具德行之人統治之政體,可見得亞里斯多德認為最好的政體為賢人治理,但陶片放逐法的回應便將此的可行性否定,因為多數人不願承認他人較自己優秀、有能力等,使得有能力之人在多數人的勢力下,一為被放逐,二為被迫屈於多數人之中不作聲,以致賢人治理無法達成。

      在此篇文章中,我提到「亞氏雖否定優秀少數人對於統治權的要求,但並不是其真正的本意。」基於上述看法和配合本篇題旨,此處之真正本意,我認為其是認可優秀少數人提出治理要求的,在此處他並沒有直接像第一種情形做出否定,而以陶片放逐法回應時,亞里斯多德做出多種舉例但並未參雜其看法,只是將事例擺明,討論多數人之勢力的強大性,所以在此狀況下似乎不得不否定,才得出否定之答案,但只是為一推導過程並沒有參予其看法。

      然,追求穩固政體並不會因非出於賢人治理就成為謊言,而只是轉而追求人們有辦法安定生活的政體,致力於探討與人們更迫切也密切相關的「人應如何生活」。

      刪除
    2. 在做此篇討論時,我有一點疑問想提出,從討論的兩種狀況中是否能夠得出:「最終皆是以人數做為是否有能夠要求統治權的依歸」這樣的結論?

      由於綜合兩者後,不論是由於多數人加總後德行、財富大於三種人任一種人之狀況;或即使少數人能力、德行加總大於多數人,但最後仍得向多數勢力妥協之狀況,都得出了最終看得只是「多數人」而已?

      刪除
  2. 我當初在想這問題時曾三度想將陶片放逐制加到我的回答中,但因為覺得會模糊焦點而作罷,不過看完您的論述之後我才發現陶片放逐制才是解答這問題的一個重要的說明,看來是我失策了。
    就我來看,我認為亞里斯多德對這問題其實有些無奈,某些真正可以統治(ex有德)的人要求統治並不是壞事,甚至還會被視為是帶給城邦一個嶄新的希望,但是他也看到少數政體帶來的後果是甚麼,也許就亞氏的角度來說保存城邦本身可能比任何事都重要,就算為此要犧牲掉幾個賢能之士也在所不惜。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學您好,迫於現實的考量,我同意為亞里斯多德有部分是無奈的。但對於您說「他也看到少數政體帶來的後果是甚麼」我有點不甚了解,是人數的少數嗎?若是如此,其認為最好的政體是貴族政體,以人數來看便為一少數人之政體,結果必然是最優良的,所以我認為他並不是看到您說的少數政體帶來的後果,而是他知道多數人的勢力下其不可行性。

      若是說有一件他認為最重要的事,我會將他轉而致力於人們的生活安定(政體穩固)看做最重要的。

      刪除
    2. 沒有錯,亞里斯多德的確將城邦的穩定,或者是說政體的穩固看為最優先的(若政體不固那城邦也難以安定)。

      至於「他也看到少數政體帶來的後果是甚麼」一句,我的意思是說亞氏似乎偏好多數政體的原因在於多數人執政所帶來的穩定性,這不代表多數人的決策就比較"優良",而是當多數人執政下的決策引起少數人(也就是在野)利益的損害時也不至於會造成城邦崩解(因為少數人人數少所以不易破壞政體穩固),所以那個"後果"其實就是少數政體執政時的ㄧ種不穩定性,因為他們決策一旦損及多數人的利益,那城邦的穩定會陷入危機。

      您的「而是他知道多數人的勢力下其不可行性」這一句給了我一個嶄新的靈感去解答這個問題,但我還需要確認您這句話的意思,這是否是說: 在多數人的勢力之下若有人要求統治是不可行的?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