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助理

教學助理(Teaching Assistant):許依凡(Hsu, I-Fan)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為什麼認識能力與統治能力有關?


政三B 98114226 劉奐麟
以下藉由柏拉圖著名的洞喻,了解哲學家相較於一般人民對於’’’’認知程度的不同,還有柏拉圖對於的追求和堅持為何?來討論為什麼他認為認質能力與統治能力有關,是不是統治者定須具有獲知善(認識之能力)的本事。
()物質世界和理念世界
柏拉圖以洞穴為譬喻,受過教育的人與沒受過教育的人的本質,並揭示了哲人王的培訓過程。他認為物質世界(洞穴內)之外還有一個非物質的抽象的理念世界(洞穴外)。理念世界是真實的,而物質世界是不真實的(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若是走出洞穴,將看到事物本身,看到善的理念,這就是柏拉圖心目中的哲學家所善於做的事。
他認為哲學家具有辨別真假、美醜、善惡的能力。一般人民,如那些被綁在洞卻中的人,只能看見真理的影子,且他們已經習慣這樣思考,也就不覺得自己生活在幻影的世界中。
他認為這種了解洞穴外善的本領並非所有的人都具備,只有少數有天賦的人即哲學家才具備,也才有能力統治國家。
()甚麼是善?為何如此重要?
他在洞穴比喻中,以光代表善的象徵。
光使事物可見,柏拉圖認為善的觀念是凌駕於真與美之上的,知識像那些傀儡投出的影子一般雖然真、美,但畢竟需仰賴光的存在。所以我們得以了解,他所謂的善就是事物的本質,而一般人因為能力不足的關係,看到的並非事物真正的樣貌,而是根據事物的影子,以自身的經驗去理解。故常產生對於事物的不同之見解、甚至是誤解了事物的本質。
能夠走出洞穴的人中的最優秀者乃是哲學家,天賦使他們在對真理的把握程度和一們人民不同。柏拉圖認為不是研究哲學的人就能被稱為哲學家,哲學家是那些喜歡知道真理的人。只有掌握理念知識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學家,也才能做國家的統治者。
()各司其職的正義觀
柏拉圖認為人生來是有個別差異的。所以人人依據各自不同的長處,接受不同的教育,最終各司其職,這時這個國家就是正義的。
在這個理論之下,他將社會上的人分為三種人(哲學家、軍、平民)中他認為統治者當然須由哲學家出任較適合。
()結論
綜上所述,可看出柏拉圖何以將認識能力和統治能力畫上等號。唯有哲學家得以勝任統治者的職位,因為在對於追求善(事物的本實)方面來看,哲學家是最有能力之人,而就治國方面,這種了解判斷事物本質的能力,的確是很重要的,攸關是否能引導人民生活朝向質善生活的方向。
我們可發現柏拉圖認為,若要成為一個統治者則必須先有智慧。這種觀念是否正確呢?智慧和權力(哲學和政治)是否就應由同一個人所兼備?我有不同的看法。
掌握權力的人和具有智慧的人都是治理國家不可缺少的,如同優秀的體育運動員是由優秀的體育教練員訓練出來的;沒有一定知識水平的體育教練員,不可能訓練出創造世界記錄的體育運動員。同樣的哲學家具備有發現真理知識的能力,但他不一定具有成為統治者的一些條件(如身分條件、人民的支持等),在現實社會中要找到兩者間被兼備者確實有其難度,故我們應該可以將柏拉圖的想法---哲學家皇帝看作是一個理想化的目標。統治階層的統治者亦能期許自己朝之邁進,對事物的判斷能廣納意見、兼顧的不同的層面,盡可能的掌握、明白事物的本質,以帶領人民朝向至善的生活。

1 則留言:

  1. 分別以統治者和哲學家的角度,檢視末段所述之「哲學和政治不結合」,並提出兩問題:

    一、若統治者不具哲學家的永恆知識,如何能在雜多的意見之中,明白事物的本質,引導人民走向至善生活?這樣的統治者如何幫助眾人面對政治生活中的起伏?

    二、假使哲學家不掌權,而是像「體育教練員」般地成為王者之師,那麼,哲學家該如何取得統治者的信任、確保至善生活得以實現?

    回覆刪除